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的韌性,正在從“產品出口”升級為“體系出海”。這種轉型不僅體現在銷量增長,更源于海外建廠、技術輸出與品牌深耕等全鏈條布局,為構建可持續(xù)的全球化競爭力奠定了基礎。
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會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我國汽車出口308.3萬輛,同比增長10.4%。在國際多重不確定因素持續(xù)影響下,這一突破充分體現了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的抗壓能力與競爭韌性。
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,海外市場已成為公司銷量的重要增長點。廣汽在擴大出口的同時,積極推進本地化生產和生態(tài)出海,采取“小批量、快產出、一次規(guī)劃、分步實施、滾動發(fā)展”的模式,目前已完成中東、美洲、非洲、東南亞、東歐五大板塊布局。
比亞迪相關負責人亦介紹,比亞迪今年上半年海外銷量突破47萬輛,超過去年全年總和,同比增長超130%。在意大利、西班牙、土耳其、日本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等特斯拉深耕市場,比亞迪實現趕超,品牌口碑穩(wěn)步提升。
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為,海外建廠應與本地化運營相結合。企業(yè)需在當地建立穩(wěn)定的供應鏈體系,與優(yōu)質供應商合作并引入國內核心零部件供應商;通過培訓本地員工、提供合理薪酬及派遣骨干指導生產,保障制造質量;建立政策研究與政府溝通機制,爭取政策支持;在嚴控核心技術轉讓范圍的前提下,制定統一的品牌戰(zhàn)略,并結合當地文化進行差異化調整。
拓展海外市場成“潮流”
今年上半年,中國汽車“出海”步伐明顯提速。廣汽集團、比亞迪、長安汽車和小鵬汽車等主流車企,紛紛在全球多地投建工廠,從單一的整車出口邁向“本地化生產+全球化服務”的新階段。這一趨勢不僅是銷量擴張的需要,更是應對貿易壁壘、降低運輸成本、貼近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。
近日,小鵬汽車在印度尼西亞正式發(fā)布旗艦車型小鵬X9,并宣布右舵版X9將于今年7月在當地投產。這不僅是其在東南亞的重要落子,更是全球化戰(zhàn)略的關鍵一步。截至今年6月,小鵬汽車已進入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市場版圖持續(xù)擴大。
5月16日,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正式投產,并同步見證了長安全球累計產量2859萬輛下線。董事長朱華榮表示,公司計劃到2030年實現全球銷量突破500萬輛,其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00萬輛。
圍繞全球化“海納百川”計劃,長安汽車正加速拓展除中國以外的五大重點區(qū)域市場,規(guī)劃建設海外整車及KD(拆散件組裝)工廠共20個,目前已建成并投產KD工廠9個、整車工廠1個。泰國工廠的落成,意味著長安汽車在東南亞生產網絡初步成型。
比亞迪的海外擴張同樣高速推進。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銷量超過47萬輛,同比增長132%;按照規(guī)劃,2025年全年海外銷量有望突破80萬輛。目前,其新能源車型已進入全球六大洲、11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
在產能布局方面,比亞迪在泰國、巴西、匈牙利、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均設立了生產基地。其中,巴西卡馬薩里新工廠原為美國福特的燃油車生產基地,即將轉型生產比亞迪電動車;匈牙利南部塞格德工廠預計2025年年底投產,將推出12款以中檔和插電混動為主的新能源車型。
“去年7月,我們在泰國的工廠投產;今年7月初,完成了在泰國的第9萬輛新能源汽車交付。同時,巴西乘用車工廠首車正式下線,這是我們海外最大的整車制造基地。”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廣汽集團同樣在加快全球化生產與服務網絡的落地。6月12日,廣汽印尼智慧工廠在雅加達竣工投產,產能將由2萬輛逐步擴展至5萬輛,輻射東盟及全球市場。6月25日,廣汽國際在泰國開設旗艦體驗中心與電池服務中心,推動“銷售+能源服務”雙軌戰(zhàn)略的本地化實施。
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,公司正抓住中國汽車產業(yè)由整車出口向海外生產轉型的窗口期,加快推進“1551”國際化戰(zhàn)略:自2023年以來,已在尼日利亞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等地開展KD生產,并積極布局巴西、埃及等市場。今年7月,廣汽集團正式進入英國市場,邁出拓展歐洲的重要一步。在即將舉行的慕尼黑車展上,廣汽集團將正式在歐洲開售AION V車型,并展示UT新車,未來還將陸續(xù)公布更多歐洲市場計劃。
全球化發(fā)展任重道遠
中國新能源汽車“出海”正進入深水區(qū)。過去,車企多以整車出口為主;如今,海外建廠、技術輸出、渠道布局乃至資本運作,正成為它們爭奪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。在海外投資設廠的浪潮之外,還有企業(yè)選擇通過資本市場加速全球化布局,賽力斯便是其中的代表。
今年3月31日,賽力斯正式宣布啟動H股發(fā)行計劃,擬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。公司方面坦言,發(fā)行H股不僅是融資舉措,更是深化全球化戰(zhàn)略的關鍵一步。募資所得將用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(fā)、海外市場拓展以及供應鏈體系優(yōu)化,旨在通過國際化資本平臺增強整體競爭力。
從披露的招股文件來看,賽力斯的海外戰(zhàn)略目標明確而多元。一方面,公司計劃推動高端品牌在海外的本地化落地,研發(fā)符合不同地區(qū)法規(guī)與消費偏好的國際化車型;另一方面,將加快與全球優(yōu)質產業(yè)資源對接,探索自建工廠、反向合資、戰(zhàn)略合作及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,提升在不同市場的本地化生產能力。同時,依托在增程系統上的技術優(yōu)勢,賽力斯還希望切入零部件出口市場,借助全球對增程動力需求的增長趨勢,探索更多出海路徑。
在市場端,賽力斯并不滿足于進入海外市場,而是強調深耕與服務能力的持續(xù)提升。公司提出構建“一線引領、多點聯動”的銷售服務網絡,通過增加渠道密度和高端用戶觸達范圍,形成從總部到區(qū)域再到終端門店的精細化零售體系,以增強終端零售能力。截至目前,其新能源汽車已進入歐洲、美洲、非洲等62個國家,并在挪威、德國、英國、瑞士等地建立了穩(wěn)定業(yè)務。
據公開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,亞洲市場已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0%以上。得益于東南亞和中東的政策扶持及價格優(yōu)勢,中國品牌在印尼、泰國、阿聯酋等市場加速落地,并在銷量上實現突破。與此同時,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和各國政策的頻繁調整,也為出口帶來挑戰(zhàn)。英國將燃油車禁售時間推遲至2035年,德國取消電動車購車補貼,美國放寬尾氣排放與電動汽車銷量目標,不少歐美車企也開始放緩電動汽車生產計劃。這意味著,中國車企不僅要應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,還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政策環(huán)境。
面對這種局面,行業(yè)專家建議,中國車企需要從產品、伙伴和服務三方面著手,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化體系。
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認為,應針對市場差異優(yōu)先投入右舵車型開發(fā)及熱帶氣候適應性改進;在合作模式上,應選擇當地頭部經銷商集團,以合資模式分散政策風險;在售后方面,可建立“4S店+移動服務”混合網絡,并在新興市場推廣上門保養(yǎng)。同時,還應組建專門的法規(guī)認證團隊,提前18個月啟動目標市場的認證工作,以確保進入節(jié)奏可控。
王鵬也指出,要讓海外業(yè)務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并具備抗風險能力,車企必須在產品適配、伙伴甄選和售后網絡三方面形成合力。產品端要基于充分的市場調研調整性能、配置與設計;合作端需鎖定有資源和信譽的本地伙伴,并建立長期評估機制;售后端則要加密服務網點,配備專業(yè)人員和充足零部件,形成快速響應能力。在法規(guī)層面,則需要持續(xù)跟蹤目標市場的政策動向,建立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