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河縣楊樓村,62歲的楊培卿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一座“濟南麥丘文化博物館”,其中展品分為民俗文化與國防教育兩大類。楊培卿曾在部隊服役13年,深知農村孩子課余教育不足的他,2009年退休后便以此為“事業(yè)”,四處收藏老物件、武器模型等展品,希望可以給家鄉(xiāng)的孩子提供一個學習傳統(tǒng)農耕文化與國防教育的空間。9年來,楊培卿為此花費近百萬元,“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學習,心里就會有一種成就感,講解起來也不覺得累”。

累計投入近百萬為此還賣了一套房
1日,商河縣楊樓村,楊培卿正與幾名工人和泥運磚改造自家的農院。1700多平方米的院子四周蓋起嶄新的平房,南邊的門樓分上下兩層。院中間砌起扇形的池塘,旁邊種著幾棵石榴樹。“我收藏的大多是些老物件,之前在老房子里展出,從3月份開始翻蓋房,環(huán)境會有進一步提升,老物件也要住新房嘛。”楊培卿拍拍身上的土灰笑著說。
由于其他房間正在施工,楊培卿不得不把藏品堆放在兩間北屋里。愛國教育類的炮彈彈殼、戰(zhàn)艦模型、機槍、軍號、頭盔等,民俗文化類的石槽、織布機、農具、水缸、木輪車等把屋子堆得滿滿當當,僅留出一條窄窄的過道。
談起自己的藏品,楊培卿一下打開了話匣子。“這些炮彈殼都是真的,只是加裝了彈頭模型做成展品。這是一個木輪大車,原來運糧一類的全靠它。”眾多的藏品也讓楊培卿開支不小,多年前購買木輪大車就花費了他8000元。自2009年至今,他已花費近百萬元,其間甚至還賣了縣城內的一套房。在他看來,這些花費都是值得的。
孩子們感興趣無形中就進行了愛國教育
楊培卿17歲高中畢業(yè)后便入伍當兵,曾在海軍北海艦隊某部服役13年。40多年過去了,楊培卿仍然保留著當年在部隊學習時留下的一本本筆記,字跡工整詳細記錄著各類公式數(shù)據(jù),隨意翻出一頁,他仍能回憶講解。
從部隊轉業(yè)后,楊培卿回到商河縣工作,2009年退休后才有了開辦博物館的想法。“部隊學習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,農村孩子受課外教育的機會相對少一些,我希望能從這方面做點事情。”結合到如今家長普遍對孩子溺愛,很多年輕人不懂得一米一粟來之不易,楊培卿開始著手收集一些老農具。“一方面讓孩子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,另一方面也讓他們了解咱們傳統(tǒng)的農耕文化。”
隨后,楊培卿有在博物館里加入了國防教育的元素。展廳里各類槍炮模型往往是前來參觀的孩子們最喜歡的,楊培卿利用他從軍的專業(yè)知識和真實經歷為他們講解,孩子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。“孩子們感興趣,我講的他們才能聽得進去嘛,無形之中就對他們進行了愛國教育。”
家人由不解到支持讓他更有動力
9年來,楊培卿一門心思撲在博物館上,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。起初,家人對他開辦博物館的事情極力反對。“其實花費還是次要的,老伴和孩子都覺得我都退休了,也該好好休息享享福了,不愿我再折騰,怕我累壞了。”
漸漸地,楊培卿的專注和努力讓家人開始理解了他,老伴還主動給他幫忙當助手。博物館正在裝修升級,她便為工人們做飯做菜。“兒子也不再阻攔,連親家知道我天天忙博物館的事都為此主動多照看孫子孫女。”
除了家人的支持,在博物館里獲得的成就感也是楊培卿的動力。每當看到家長帶著孩子或者老師帶著學生們前來參觀,認真地聽他講解,楊培卿就會感到滿心的成就感。新的博物館展廳將在9月底前升級完成,楊培卿期待著看1200多件藏品分門別類“住”進它們新家的樣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