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不是4年前工作中的一次意外,徐華現(xiàn)在應該正忙著掙錢養(yǎng)家。而他13歲的女兒徐聰慧,也應該在憧憬著即將開始的中學生活。
如果不是4年來小聰慧的苦苦堅守,徐華這個四口之家或許早就支離破碎。因為打姜窖時不幸塌方,徐華從生死線上被救回后終生癱瘓;彼時僅僅9歲的女兒小聰慧一夜長大,成了家里的精神支柱。
“我不再是小孩子了”
徐聰慧永遠忘不了2010年5月20日那一天。當時她聽到鄰居說“你爸爸出事兒了”時,并不明白這意味著什么。
“我當時以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,那時候還不懂得爸爸受傷了是啥意思,還以為就是摔了一跤。”7月23日清晨,正在忙著給爸爸做早飯的小聰慧對記者說,“當時爸爸是跟同村的人一起合伙給人打姜窖,不知道咋的就塌方了,爸爸被埋在了里面。”
經(jīng)過四五天的搶救,爸爸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,幾天時間,醫(yī)療費就花了4萬多元。十幾天后,第一次手術后的徐華出院了,由于脊柱受到損傷,他終生下肢癱瘓,家里也背上了幾萬元的債務。家里的支柱塌了,為了維系生活、償還債務,媽媽盧金娥外出打工賺錢補貼家用。
“爸爸下肢癱瘓在床需要照顧,奶奶患有嚴重風濕性關節(jié)炎也需要照顧。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,我要和媽媽一起撐起這個家。”小聰慧說,“我不再是小孩子了。”
“我一定要堅強”
早晨4點半,天還未亮,小聰慧的鬧鐘就響了。“我是俺東蠶村起得最早的。”小聰慧笑著說,“早睡早起身體好,我一般都是晚上八九點鐘睡覺,早晨4點半起床。”
她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自己,然后就開始做早飯。聰慧家的早飯基本上就是昨天晚上的剩飯,如果不夠的話,小聰慧就會簡單炒個菜。
爸爸徐華還在床上躺著,5點的時候,天亮了。小聰慧叫醒爸爸,幫助他大小便之后,她還要給爸爸洗臉刷牙,然后推爸爸去吃早飯。
“開始我也不會收拾屋子,更不會做飯照顧爸爸。我就是看著媽媽怎么做的,然后照葫蘆畫瓢,剛開始做的飯也不好吃,爸爸卻從不嫌棄,后來就越來越好了。”小聰慧說,“我現(xiàn)在炒菜、包餃子、煮面條樣樣都行。”
“已經(jīng)4年多了,幾乎是天天如此。”談起自己年僅13歲的女兒,徐華愧疚中也有欣慰,“我受傷之后,一度非常煩躁,經(jīng)常亂發(fā)脾氣,連我媽都說不認我了,只有小聰慧一直不離不棄。”
吃完早飯,小聰慧拿起鋤頭去收拾門前的菜園,如果不是暑假,她還要趕在6點半前去村頭坐校車去上學。萊州36℃的高溫讓忙里忙外的小聰慧汗如雨下。“媽媽的壓力很大,我知道她經(jīng)?蕖5也幌肟,我一定要堅強。”小聰慧埋著頭說。
“夢到爸爸站起來了”
在小聰慧的家里,記者看到了徐華受傷前一家人的合影,他們一家攜手爬山的照片已經(jīng)泛黃。
“爸爸受傷之后,我們就沒再拍過照片了。”小聰慧說,“以前爬山拍照的時候我還小,記憶很模糊。我有時候做夢,夢到爸爸能站起來走路了,然后我們一家就去爬山,在山上跑來跑去,拍照片。”
然而,小聰慧知道,爸爸站起來的機會已經(jīng)很渺茫了。“因為我們買不起昂貴的藥,之前醫(yī)生讓爸爸在醫(yī)院多住些日子,我們也因為沒錢交費,只能讓爸爸回家養(yǎng)傷。”小聰慧說,“如果給爸爸吃最好的藥,在醫(yī)院住得久一些,爸爸是不是康復的機會能大一點兒呢?”
記者問起小聰慧的理想,小聰慧說想當老師。“因為當老師可以離家近一點,假期也多一點,方便以后照顧爸爸。”
在學校,小聰慧學習十分刻苦,擔任學習委員的她成績一直名列前茅。“老師說,只有知識能改變命運,我如果不好好讀書,怎么對得起媽媽沒白沒黑的辛勞呢。”小聰慧認真地說,“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有不少好心人對我們家伸出了援助之手,村里捐了2000多元,市里也給了俺家低保和殘疾補助。我將來要考上大學,好好回報社會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