泗水縣楊柳鎮(zhèn)郭家鋪村程憲均生產(chǎn)地瓜粉皮的大院里,墻邊、空地上,豎滿了粉皮簾子,到處都是攤曬著的粉皮。這些粉皮,是靠人手一張張旋出來的。
在熱騰騰的大鍋旁邊,程憲均一手拿勺子,一手持旋盤,舀了一勺地瓜粉糊,倒進(jìn)旋盤里,迅速將旋盤放入沸騰的熱水中。他用手一轉(zhuǎn)旋盤,旋盤在大鍋中的開水里快速旋轉(zhuǎn)著,粉糊在旋盤里均勻散開,固化、成熟。旋盤在開水中轉(zhuǎn)上10秒鐘左右,取出旋盤,放入一邊準(zhǔn)備好的冷水中,一張晶瑩剔透的鮮粉皮便做成了。
程憲均的妻子拿起旋盤放到冷水中,熟練地取出粉皮,放到一邊的簾子上。簾子上放滿鮮粉皮后,便拿到院子里攤曬。即使是冬天,天氣好,粉皮也能一天曬干。
程憲均說:“我們家的粉皮制作手藝,是一代代傳下來的。”手工制作粉皮并不難,很容易學(xué)會。年輕的、上歲數(shù)的都能干,這活兒也不太累,一家人聊天中,說說笑笑地就把活干了。
說起傳承,程憲均說,那也是以前窮時,沒辦法的事兒。曾經(jīng),當(dāng)?shù)厝艘荒甑筋^吃的,主要是地瓜,地瓜能當(dāng)糧食吃,可是不能當(dāng)菜吃。于是便做成粉皮,放在白菜、蘿卜之類的菜里,也算是改善生活了。程憲均小時候,年年看爺爺在冬天做粉皮。“爺爺每年做的粉皮,都夠我們一家人吃一年的。”他說。
“那時我們這地方,幾乎家家到了冬天做點粉皮,很少有拿出來賣的,都是自家吃。”程完均說,“改革開放后,我父親做粉皮就是為賣錢了。他一天能做70來斤干粉皮,一斤干粉皮六七張,一張能掙1毛錢。一天掙四五十元錢,來錢太快了。”
因為掙錢快,改革開放初期,郭家鋪村120戶村民中,有七八十戶在做地瓜粉皮。“村民做粉皮時,旋盤旋上一下,嘴里會嘟囔著:‘一毛錢’,‘又是一毛’。”程憲均笑著說,“那時走在大街上,是滿街‘一毛錢’的聲音。”
現(xiàn)在,全村做粉皮的,只剩下程憲均一家了。因為機(jī)械生產(chǎn)粉皮太快了,價格也更便宜,手工做粉皮效益低了甚至不掙錢后,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再做粉皮。
院內(nèi)的空地上,晾曬著一張張晶瑩透亮的手工粉皮。
“手工制作的地瓜粉皮,外表透亮,厚薄均勻,光滑筋道。” 程憲均說,“現(xiàn)在傳統(tǒng)手工制做粉皮,逐漸被機(jī)械生產(chǎn)取代,但是還有人喜歡吃手工做出來的地瓜粉皮,我也能一年年做下去。”
程憲均做的手工粉皮,要比機(jī)械生產(chǎn)的每斤貴上一元多錢,但訂單多,完全不用愁銷路,做多少賣多少。
近些年,程憲均一家人,一年靠手工做出100噸地瓜粉皮,活忙的時候,就雇村民來幫忙。手工做地瓜粉皮,一年給他家?guī)斫?0多萬元收入。
大眾報業(yè)·農(nóng)村大眾記者張?zhí)煦y 通訊員 杜正義 鄭慧康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