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們的印象中,大棚瓜菜一般扎根在泥土里,但在壽光北部的雙王城生態(tài)經濟發(fā)展中心,許多村莊的村民靠勤勞和智慧在鹽堿地上挖出土溝,將爐渣和沙子混配好后填進去作為基質,用無土栽培技術種出高品質西紅柿,遠銷全國各地,不但改善了當地生態(tài),還鼓了百姓的錢袋子。無土西紅柿是怎么種出來的?效益如何?帶著這些問題,記者日前赴雙王城一探究竟。
□文/圖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希明
鹽堿地里填爐渣沙子 滴灌營養(yǎng)液種西紅柿
“栽種前,先從鹽堿地上挖出數十厘米深的土溝,將混配好的爐渣沙子填進去,這就是種植土。”站在自家碩果累累的大棚里,壽光市雙王城生態(tài)經濟發(fā)展中心臥鋪村菜農侯相軍說,這只是個基礎,還要配套滴灌設備,才能保證營養(yǎng)液充分被植物吸收。采用滴灌營養(yǎng)液方式,冬天大棚里濕度小、病蟲害少,基本不用農藥除蟲,所以長出的西紅柿口感好、硬度強、耐儲存運輸,“以前營養(yǎng)液的主要成分是無機鹽,現在加入了有機物,結出的果實口感、品相都比以前好”。
“我們南木橋村是雙王城最早發(fā)展無土栽培西紅柿的村,當年也是受三元朱村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影響,前輩們大膽嘗試,創(chuàng)造了這個技術。”據南木橋村黨支部書記馬慶祥介紹,無土栽培具有成本低、病蟲害少等特點,他們村20多年前建起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,目前達200多個,當時填上的爐渣沙子仍在使用。“每次換茬定植前,只需用自來水將種植土沖洗一下即可,非常簡單。”
西紅柿成為“搖錢樹” 促進分揀等行業(yè)發(fā)展
“一年能種兩茬西紅柿,一個大棚的產量有10多萬斤,這幾年平均價是兩元多一斤,一個棚毛收入20多萬元。”侯相軍說,家鄉(xiāng)土地鹽堿度高,原先人們主要種棉花或玉米等,一畝地收入才幾百元。最近幾年,政府引導群眾大面積種植無土栽培西紅柿,讓他們嘗到了發(fā)家致富的甜頭。
“侯相軍是臥鋪村第一個‘吃螃蟹’的人,靠種西紅柿發(fā)了家,他拿著100萬元現金到壽光城區(qū)買樓轟動一時,帶動更多村民轉向高效農業(yè)。”雙王城生態(tài)經濟發(fā)展中心的范華榮給予侯相軍高度評價。她說,大棚蔬菜讓種大棚的農民掙大錢,還促進了分揀、包裝和物流等行業(yè)發(fā)展,為部分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提供了掙錢機會。
設施和品種升級換代,也助力雙王城農民豐產豐收。記者在侯相軍的大棚里看到,隨處閃耀著智能化的光芒,比如智能控溫設備由感溫接收器接收到溫度數據后傳送到降溫機,降溫機根據數據設置自動調節(jié)大棚內溫度。自動卷簾機、自動放風機、自動打藥機等,降低勞動強度,提高勞動效率,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。
“兩年前,村干部帶頭種植水果西紅柿,雖然產量低,但比傳統品種價格高、上市早,每斤能賣6元多。去年底收完西紅柿后,我們又種甜瓜,口感特別好,每斤賣到9元。”南木橋村村民馬慶祥自豪地說。
建設大棚前期投資大 政府引路并大力支持
“村干部和發(fā)展中心領導都發(fā)動群眾種大棚,我們村的大棚從原先的幾個增長到50多個,參與者40多人,今后會更多。”侯相軍說,“從流轉土地到修路,從組織蔬菜管理技術培訓到打深水井,村兩委和發(fā)展中心,以及農業(yè)部門都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,沒有他們引路,老百姓們可能還在過苦日子呢”。
“建大棚主要是前期投資大,一下子拿出幾十萬元來,對于大部分村民來說都有難度,也有很大顧慮,多虧政府出面協調,提供了低息或無息貸款。只要管理到位,保證產量和質量,兩年多收回成本沒問題。”侯相軍稱。
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雙王城生態(tài)經濟發(fā)展中心依托南木橋村的成熟經驗和技術,加大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調整和蔬菜大棚建設力度,從臥鋪村等落后村莊突破,帶領農民外出學習,解放思想,根除小農意識,出臺扶持政策,大力培育無土栽培西紅柿產業(yè),許多村莊的冬暖式蔬菜大棚陸續(xù)實現零的突破,推動農村從低收益棉花種植向溫室大棚種植進軍,拓展強村富民之路,目前雙王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無土栽培西紅柿生產基地。
同時,他們狠抓質量提升,確保產品綠色無公害,2020年雙王城無土栽培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入選粵港澳大灣區(qū)“菜籃子”工程,無土栽培西紅柿產業(yè)后勁十足,昔日生態(tài)脆弱、貧窮落后的鹽堿地正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示范區(qū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