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俺家去年的衛(wèi)生費、澆地的水費、安裝監(jiān)控的費用、村里修路、廁所改造啥的費用,俺是一分錢也沒出,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在復耕地上種艾草的分紅,就把我們村公益事業(yè)的花費都包了。” 7月6日,烈日炎炎。在巨野縣營里鎮(zhèn)杜閣村涼亭下納涼的村民馬年春,拉起了村里種艾草給村民帶來的好處。村北140多畝連片的艾草田里,前期收割后新長出的艾草格外嫩綠。
整齊美觀的淡黃色二層小樓、氣派的公寓樓、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、路邊花壇和行道樹綠意盎然。杜閣村是個典型的經歷新社區(qū)建設改造后的新農村。從2012年杜閣村啟動新社區(qū)建設,到2018年底,村民全部搬遷至新村。2019年,舊村復耕的140畝耕地驗收完畢,這個常年種植小麥、玉米的傳統(tǒng)農業(yè)村,一下面臨著復耕地里種啥的問題。
“我們村兩委為了考察好這些土地種啥對村民最有利,沒少打聽少跑路,先后去過安徽亳州、河南南陽等地。偶然間我們聽村里一位在河南打工的村民說,他那邊很多種艾草的,艾草耐旱澇,管理省事,種植成本低,效益還很可觀。我們一下動了心,經過實地認真考察和反復論證,我們敲定了艾草種植項目。” 村黨支部書記馬星軍說道。
“我們村里剛復耕的土地,本身比較瘠薄,種菜種糧都差把勁, 2019年我們村里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,吸引178戶村民入股,籌集了資金、貸了款以后,我們在五一節(jié)那天開始種艾草。” 馬星軍說道。
真是種上才知道艾草好,種植艾草時除了每畝需要投入五六百塊錢的苗子錢,雇村民種植的每畝150元人工費以外,其它花銷并不大。“艾草一年可以割4茬,每茬毛收入1000元左右,兩年需要更新一次艾根,清理出的一畝艾根還能賣4000元左右,這樣平均每年每畝艾草毛收入能達到6000元左右,并且艾草銷售很穩(wěn)定,基本是產多少,人家收購多少。這不去年村里的各項公益事業(yè)共計花了60多萬元,都從種艾草給村里的80萬分紅中支出了。” 馬星軍介紹道

艾草倉庫內景。

馬星軍介紹村里的艾草茶等深加工產品。

村里的艾草產品。

村里的艾草產品。
連片艾草田的東北邊,是村里整合財政項目資金新建的5000平米倉庫和深加工車間,打開倉庫大門,一股艾草特有的香氣撲面而來。馬星軍說:“艾草收割后必須經過3個月的發(fā)酵期才好用,我們的倉庫剛好解決了存儲發(fā)酵問題。目前合作社開發(fā)了艾條、艾草茶、艾灸盒、艾包等10多種深加工產品,眼下產品都是委托加工,等我們自己的車間運營后,我們就可以自己加工部分深加工產品,還給村民帶來了很多就業(yè)崗位。”

杜閣村黨群服務中心。
近年來,杜閣村還發(fā)展了光伏發(fā)電、新型豬場建設等集體項目,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長,2021年該村被授予“省級文明村”稱號。
杜閣村的艾草產業(yè)紅火,也迅速帶動了周邊村莊跟進。目前鎮(zhèn)上的王莊村、張集村等村莊一共發(fā)展了2000余畝艾草種植面積。當?shù)剡在鎮(zhèn)級層面成立國有公司,負責產品銷售并組織各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實體化運作,村民則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,抱團發(fā)展艾草產業(yè)。小艾草在營里鎮(zhèn)真正變成了讓群眾增收致富的“富民草”。
大眾報業(yè)農村大眾記者 唐峰 通訊員 蔣晨曦 謝新華 袁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