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九月,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的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,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,玉米收割機隆隆穿梭,黃澄澄的玉米粒傾瀉入倉。
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糧食生產基地,巨野縣始終錨定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(zhàn)略,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農業(yè)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。自2019年以來,全縣累計投入7.5億元,建成高標準農田43.6萬畝,覆蓋16個鎮(zhèn)街、412個行政村,惠及11萬戶群眾。建設中嚴格遵循“田成方、林成網、路相通、渠相連、旱能灌、澇能排”標準,累計新打機井5005眼、建設泵站43座、新建橋涵1557座,讓昔日“碎片化”耕地變身“豐產田”。
在田橋鎮(zhèn),2.7萬畝高標準農田占全鎮(zhèn)耕地近60%,種植大戶王光坦就是這片沃土的“受益者”。“地塊連片了,道路寬敞,大中型機械兩三天就能收完玉米,配套的水渠幾天就澆完地,省工省錢還節(jié)水!”王光坦感慨道。農機手田德偉今年新購置了一臺大型玉米收割機,他指著規(guī)整的田壟和寬敞的田間道路介紹,以前地塊零散、道路狹窄,大型機械施展不開,如今高標準農田實現田塊整齊、路網暢通,不僅收割效率大幅提升,作業(yè)效益也很可觀。“按照每畝100元的作業(yè)價格,一天下來營業(yè)收入能超過3000元。”
“以前澆地要四五個人忙活大半天,現在刷卡開機井,一人就能管百畝地。”柳林鎮(zhèn)村民陳志良道出了巨野縣農田設施升級的實效。從“靠人力”到“智能化”,灌溉方式的轉變,不僅大幅節(jié)省了人力成本,更讓農田供水效率實現質的飛躍。
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使得灌溉更高效、耕種更便捷,同時也為后續(xù)的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目前,柳林鎮(zhèn)正積極謀劃2025年的提升改造項目,項目建成并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后,預計灌溉水利用率將提高6%,畝均年收益可增加約185元,讓更多農民共享現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成果。
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,巨野縣精心打造“四情監(jiān)測”系統(tǒng),整合苗情、蟲情、墑情與氣象數據,成為農業(yè)生產的“智慧大腦”。同時,全縣還因地制宜推廣自走式噴霧機、無人機精準施肥、水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,2025年秋糧生產中,水肥滴灌面積達10萬余畝,統(tǒng)防統(tǒng)治面積超20萬畝,不僅減少化學農藥用量,更實現節(jié)水節(jié)肥、減損增效。
眼下,巨野縣72.1萬畝秋糧已進入收獲關鍵期,實地測產顯示平均畝產達596公斤。為保障“三秋”生產,全縣調度玉米收獲機2136臺、小麥播種機12380臺,強化農機維修與安全監(jiān)管,嚴查假劣農資,確保秋糧顆粒歸倉、秋播順利推進。(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喜群 李志臣 通訊員 別鳳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