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蘇打水
蘇打水的功能一直是消費者和業(yè)內關注和爭議的焦點
《瞭望東方周刊》記者王元元/北京、黑龍江哈爾濱、齊齊哈爾報道
在瓶裝水市場,蘇打水從來不是寵兒,甚至時常被冷落。無論消費者還是業(yè)內人士,對其的質疑從沒斷過。由于近年來涉嫌炒作概念、功能造假,再加上不時曝光的水質丑聞,蘇打水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。
“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消費者的誤解。尤其是在蘇打水市場還沒有形成時,消費者的種種誤解是致命打擊。”蘇打水品牌世罕泉總經理張姝告訴《瞭望東方周刊》。
實際上,自面世以來,蘇打水就一直毀譽參半。真相到底是什么?
人工、天然之別
蘇打水就是含有碳酸氫鈉的弱堿性水,也被稱作碳酸氫鈉水,最早由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在18世紀制成——將二氧化碳氣充入水中,制成一種帶氣泡的水。1798年,蘇打水第一次成為商品進入西方國家的酒吧。人們在杯子里注入水后,再加入一些可以產生氣體的物質,制造成各種蘇打水。
這種現(xiàn)場制作的蘇打水一度風靡歐美,直到1960年以后,隨著快餐店和瓶裝軟飲料工業(yè)的興起,人工制作的蘇打水才逐漸淡出市場。
關于蘇打水理論,國外比較多,國內最早的研究見于1987年出版的、由孫昌仁主編的《國內外礦泉水研究》一書:重碳酸鈉泉(碳酸氫鈉泉)主要成分為碳酸氫鈉,又稱小蘇打泉,當不含游離二氧化碳時,PH值往往大于8.5,又稱堿性泉;當大多數(shù)都和游離二氧化碳相結合時,PH值一般在5~7之內,呈弱酸性。
蘇打水一說也正是引自該書。不過,在眾多業(yè)內專家看來,蘇打水的叫法并不科學。
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常務所長趙飛虹告訴本刊記者:“蘇打水中的主要物質碳酸氫鈉,別名小蘇打,即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堿面,而蘇打則是碳酸鈉,兩者是不同的化學物質,前者是弱堿性、后者是堿性。因此,蘇打水嚴格意義上應該叫做小蘇打水。”
不管定義如何,PH值、鈉、重碳酸根都是衡量蘇打水的三個關鍵指標。在具體每個指標的限額上業(yè)內專家早已達成共識,依據(jù)就是歐洲及日本早已頒布的通行標準。歐洲在1965年制定的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中,明確標注碳酸氫鈉的含量要大于340mg/L,日本亦是如此。
“現(xiàn)在官方認定的蘇打水說的是醫(yī)療天然蘇打礦泉水,與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天然蘇打水還有一定區(qū)別。”長期研究蘇打水的哈爾濱醫(yī)科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教授張宏緒告訴《瞭望東方周刊》,兩者雖然碳酸氫鈉的含量都大于340mg/L,但前者要比后者含量多出3倍以上,醫(yī)療價值也更高,“兩者已經混為一談,企業(yè)宣傳的就是醫(yī)療天然蘇打礦泉水。”
“概念混淆不是最嚴重的問題,最突出的問題是市場上售賣的大多數(shù)蘇打水都是人工制成的,并不是天然蘇打水。”趙飛虹說,碳酸氫鈉是一種容易合成的物質,導致人工蘇打水泛濫,使得消費者存在很多誤解。 1/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