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管在工商、電商平臺打擊以及行業(yè)蕭條的多重影響之下,“鬼市”日益蕭條,但如今,夜晚10時市場路口有時還會堵車兩三分鐘。
一些人在電商城內(nèi)游蕩,瞄準看似無目標的“游客”,發(fā)小卡片,問買不買鞋。1月7日凌晨1點,一名帶著記者在商城走訪的63歲老太太毫無困意,“我?guī)銈內(nèi)ハ乱患铱纯矗驮跇巧?rdquo;,她精神抖擻地說,“我兩點多才下班”。
在家就能生產(chǎn)的高仿鞋作坊
支撐起“鬼市”心跳的,是農(nóng)村或城鄉(xiāng)結(jié)合部輸出的“血液”。在家庭作坊,或者工廠車間,總之以國際名鞋曾經(jīng)的代工廠為圓心,眾多“阿冒”白天生產(chǎn)、接單,夜晚涌向安福電商城。
村民程相2013年決定加入“阿冒”大軍。在莆田的北部村莊,他請了5個工人,又砸下數(shù)萬元,在家中裝了兩條小型生產(chǎn)流水線。盡管每條僅長十多米,日產(chǎn)量仍能突破千雙。
這對程相來說不是難事。他曾在鞋廠工作10年,負責鞋的成型——這是制鞋數(shù)百道工序中的最后關(guān)卡,也就是將鞋面、鞋底等“零件”組合成一雙完整的鞋。如今,他只不過把原先的工作復制進家里,自己到處尋找優(yōu)秀的“零件”,“正品用什么材料,我們也用什么材料”。
在他這里,不少高仿鞋的制作成本大約是100元,轉(zhuǎn)手能賺15元,“價格很透明,誰也騙不了誰”。若換做以前,鞋廠代工利潤每雙只有兩三元。
工藝相近而利潤翻倍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這都是暴富神話。“懂鞋的都知道怎么做。”當?shù)匦瑯I(yè)人士帶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來到一個制鞋車間,一批批金屬模具被注入原料、加熱、升降,鞋底便初具雛形了,“如果是‘阿冒’,拿到鞋拆了、開板(根據(jù)圖片或樣品做成鞋的一個過程——記者注),鞋底是一次成型還是二次成型,熱膨脹系數(shù)是多少,都能大致分析出來”。
對于“阿冒”而言,鞋底是開板的最大成本。金屬模具一般要設(shè)計6種尺寸,“因為你不可能只仿制1個碼的鞋”,上面還得刻上圖案,加之研制費用,全套可能二三十萬元甚至更多。有的作坊索性請了長期的開板師傅,月薪1萬元。
這些曾服務于鞋廠的“散戶”,不少人現(xiàn)今“落草為寇”,改服務于“阿冒”。風口早已離他們遠去了:上世紀90年代,有人一邊代工,一邊每天仿20雙鞋,賣個千把元,再后來,規(guī)模更大的手工作坊擊垮了他們。
越來越多熟悉此道的人們發(fā)現(xiàn),務農(nóng)務工不再是唯一出路,反而是低門檻、高回報的仿制生意能飛速積累財富,并兌換成名車、珠寶,還有洋樓。
終于,一批人開始了共同作息——在“鬼市”白天休息之時,不少程相這樣的“阿冒”,正收集著各種渠道斬獲的鞋底、鞋面等“零件”,督促工人加緊“組裝”;傍晚六七點,“鬼市”那邊該來的訂單都來了。
程相像接到行軍命令一般,迅速計劃起各檔口的送貨路線。他從不覺得“阿冒”丟人,生意鼎盛時期,每仿制完一批鞋,他便在微信朋友圈高調(diào)曬圖,“這有什么,莆田好多人都在做”。
每到晚上8點,他孤身鉆進那輛花3萬元買的面包車,猛踩油門。7個后座早已被拆下,騰出的空間能塞幾百雙鞋,訂單多的時候,他要在“鬼市”與倉庫之間跑好幾個來回。
莆田發(fā)貨“秒變”美國發(fā)貨
程相一般晚上9點左右送貨到安福電商城。這個“阿冒”卸下“彈藥”后的一兩個小時,白天沉睡的“鬼市”南部快遞區(qū)逐漸蘇醒,忙碌甚至瘋狂起來:商家抱著鞋盒,快進快出;電動車來回穿梭,直按喇叭;六七十個快遞攤位,工人不斷撕扯膠帶,“嘶”聲此起彼伏。
即使只在夜晚營業(yè),根據(jù)官方2015年公布的“不完全統(tǒng)計”數(shù)據(jù),這里日郵遞快遞量仍過15萬單。
網(wǎng)商熟悉這個作息。呂申在微信上賣鞋,去“鬼市”進貨的時間就是在晚上9點到11點半之間,這個平日愛在朋友圈曬自拍的女孩,此刻騎著電動車游走于電商城的車流之間。 2/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|